close

吳曜宇以非音樂科班出身獲國際指揮賽首獎,並說「沒念音樂班,我更能熱中音樂」,二十五年前也獲同樣大獎、也非音樂科班出身的呂紹嘉深有同感:「我很高興後面有追隨者。」

呂紹嘉說,學音樂的人,不管是不是主修音樂,最重要的是要有開闊的心胸、接觸的廣度;台灣目前音樂班很注重技術,更會專注樂器本身,且得學不只一樣樂器,以致人文教育較缺乏。

「學音樂,該想像音符背後的東西。」呂紹嘉說,學樂器的專注力往廣度發展,對不論是曲式、詮釋、歷史背景等了解都極有幫助,「保持深思的習慣,音樂才能走得更長遠。」

他表示,台灣經濟掛帥,音樂教育太講究立竿見影,「學藝術是百年樹人,不能都用利益關係衡量;教育美學該以長遠角度去看。」

呂紹嘉當年台大心理系畢業後,才展開音樂深造,吳曜宇的老師徐頌仁,則是原本念師大物理,後改念台大哲學,都從小愛音樂,卻未選擇念科班,最後仍然走出音樂坦途。

今年年中獲馬勒指揮大賽銀牌的莊東杰,雖是音樂班出身,赴美時卻改讀統計系,直到面臨就業才重回音樂懷抱。他認為台灣音樂班確實如呂紹嘉等人所說缺乏廣度,但「國內任何學科都有此問題」,他則是念音樂班時,舞台來得太理所當然,以致不懂珍惜;一旦沒念了,舞台頓時消失,才體會舞台對他多麼重要。

小提琴家胡乃元說,國內音樂班太重技術,而且在家長認為「學越難的越好」壓力下,小小年紀動輒就要學帕格尼尼炫技曲目。結果許多人變成只練會幾首難的,以為技巧練到就表示「學得好」;但其實音樂毫無感情及深度,基礎也沒打穩,很多基本曲目根本不會拉。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3.09.23
 
 
========================================================
 

這星期的課堂上,有位即將參加校內音樂比賽的學生突然跟我說:「老師,我們學校老師說要彈貝多芬奏鳴曲才厲害。」

這時我腦袋想的是:「什麼才是厲害?」

是要彈奏一首很艱深龐大的曲子,然後彈奏者不知所云;還是挑選一首能讓演出者展現現有的技巧並隨心彈奏出悅耳動聽的音樂性?

我仍堅持後者。

 

指揮家呂紹嘉是NSO的藝術總監與指揮,在他的帶領下,音樂充滿深度與內斂,是姚老師很喜歡的國內指揮家之一。

而小提琴家胡乃元近年來在台灣極力推廣許多大師班與音樂營,造福台灣眾多音樂學子。

很開心能看到這篇文章,許多樂壇大師談到了在台灣音樂教育中,很容易被忽視但極為重要的領域。

在文章中,呂紹嘉老師提到了很重要的觀念:「學音樂,該想像音符背後的東西。」

朗朗在「我用鋼琴改變世界」一書中曾提到,在他孩童時期,非常熱衷追求速度上的快感,像貓捉老鼠一般好玩,越快越好,

姚老師也曾經歷過那段時期,小學考試時彈的曲子大多又快又炫,但卻常常不知道自己彈了甚麼曲子,只要背好、彈熟、做到老師要求的就好,高分是重點!

一路從小學讀到研究所都在音樂系裡,幸好遇到很多好老師,總是耳提面命要我有時間就要泡在圖書館找資料,加上熱愛聆聽各種版本的CD和音樂會,

我才驚覺,其實只擁有好的演奏技巧是無法在音樂路上走得長久的,因為音符背後實在含有太多太多的情感和背景。

 

 

在很多的伴奏經驗當中,常常聽到小小朋友拉奏龐大艱深的樂曲,初次聽到會驚為天人,讚嘆那有如天才般的演奏,

但只要時間久了,沒有屬於演奏者心中的樂音,就算有再高超的技巧,也會漸漸令人食之無味。

每首作品都出自一位作曲家手中,當他們譜寫那些音符時,在哪裡?幾歲?社會背景如何?當時他遇到什麼事?心情如何?

是哪些因素促使作曲家有了創作樂曲的靈感?

演奏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像考古學家一樣,去探索作曲家藏在音符背後所有的線索,在更進一步與他跨越時空產生共鳴,

這樣演奏才有樂趣,也才能帶給聽眾更多的感觸。

 

 

藝術領域無一不是相通的,要把樂曲彈好,除了練習外,也要常常看書、賞畫、讀詩、出遊看看大自然,

我不排斥學生看漫畫看卡通(當然不能看太久囉~),因為學音樂一定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才更能在學習音樂上得到莫大的喜悅,讓演奏樂器變的更加有趣!

 

 

「學藝術是百年樹人,不能都用利益關係衡量;教育美學該以長遠角度去看。」

 

 

 

 

 

 
arrow
arrow

    yichingmus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